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18 -> 热烈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 -> 印记篇 -> 天南地北支宁人
【天南地北支宁人】
琚金铎:乡情最是银川亲
2018-09-12 06:19:13   来源:宁夏日报

<p>  琚金铎老人翻看老照片,回忆旧时光。                    本报记者 徐佳敏 摄</p>

琚金铎老人翻看老照片,回忆旧时光。记者 徐佳敏 摄

  今年79岁的琚金铎和老伴在宁夏已生活了50年,除了口音还保有些许乡音,他们早已和这里融为一体。琚金铎说,他现在是地地道道的宁夏人。

  1969年,琚金铎响应国家号召参加“三线建设”来到宁夏。他说,虽然过了这么多年,但当时年轻人争相恐后支援西部建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。

  当时,琚金铎所在的北京电子管厂主要生产精密电子管,该厂曾试制成功了第一根国产石英管,结束了大功率发射管所需石英绝缘子依靠进口的局面。在北京,提起电子管厂,人们都会高看一眼,找对象都比别人有优势,企业生产规模大、待遇好,员工一度多达1.3万多人,是名副其实的“明星企业”。

  为了支援“三线建设”,北京电子管厂将一条生产线整体搬迁到宁夏。

  坐了27个小时的火车后,琚金铎来到银川。银川给他的第一感觉是荒凉到“不可思议”,西花园周边只有1个粮店、1个饭馆、1个蔬菜店。弯弯曲曲的小道,下雨就成了泥路,每次去新城百货大楼,他都要扛着自行车过铁道。

  “既然来了,就得扎下根;只要祖国需要,我就留下来。”琚金铎说,尽管生活条件很艰苦,但是大家心气很足。

  琚金铎成了宁光电工厂一名技术员,负责机械设备的维修和调试。这家企业,就是隆基宁光的前身。琚金铎说,当时宁光电工厂的技术几乎可与日本的工厂相媲美。1972年到1973年,宁光电工厂的产值高达400多万元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像琚金铎这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吃苦耐劳、刻苦钻研,让企业一步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。技术人员们自行设计图纸,不懂就去北京学习,回来再研究。

  在工厂期间,琚金铎与爱人相识、结婚,有了自己的家。年复一年,身边支宁的“老伙计们”纷纷回到了老家,只有他不愿走。除了逢年过节,他才带着爱人回天津看望兄弟姐妹。即便家人几次三番劝他回老家,他都不为所动。

  退休后,琚金铎和老伴去过许多城市旅行。他说:“到过许多地方,还是觉得银川住得舒服,这里的人亲啊。”他告诉记者,来到宁夏50年,这里的巨大发展变化他都看在眼里。银川从“一条街,一栋楼,一个公园两个猴”的小城,变成了现在高楼大厦林立、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。

  琚金铎说:“退休生活很好,邻居们都是老工友、老伙计,一招呼就能一起聚聚,在银川生活很幸福。”(记者 徐佳敏 实习生 刘娜)

【编辑】:杨丽
【责任编辑】:姜美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
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-2018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:750001 新闻热线:0951-5029811 传真:0951-5029812  合作洽谈:0951-60317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2908244号
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:新出网证(宁)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: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
工信部ICP备案编号: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宁B2-20060004
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: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:13369511100,15109519190